安宁河畔,河风掠过考古工地,带来些许凉意,考古人员望着眼前的半地穴式房址,有些豁然开朗。这些流行于北方的建筑,主打防寒保暖功能,在西南地区首次大规模出现,或许还存在某种季节性使用的可能。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报,该单位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遗存,出土青铜权杖等珍贵文物。在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件青铜权杖,和三套用于针灸的砭针。此外还出土了6000余件成组合的陶器、石器、金属器,一定数量的青铜器、铁器,及金串珠、银管珠等饰品。
这些发现,展示了古人怎样的生活场景?有什么考古学意义?
建筑
冬天夏天换着住?
“这种建筑方式在此前也有过发现,但如此大规模、能够辨识出的半地穴式房址,还是首次在四川地区发现。”
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工程,2016年8月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及市县文物管理所,组成多支考古队伍,对凉山州境内22处文物点相继开展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正式结束、验收了22处文物点的田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约20000余平方米,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收获。
在不断发掘之后,共清理了近2000座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窑址,另有近8000个柱洞。半地穴式房址成为众多遗址中最亮眼的地方。“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是普通的灰坑,但里面的堆积与周围明显不同,从颜色可以判断出有用火的痕迹。”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遗址现场负责人陈苇告诉记者,现场陆续发掘了200多座半地穴式房址,遗址的聚落布局、结构较为清楚,成为了四川地区大规模发现、辨识出的半地穴式房址。
在新石器时期,半地穴式房址在黄河流域并不稀奇,这种风格的建筑,帮助那里的先民抵挡住了凛冽北风,而在西南地区出现,难免让人匪夷所思。
“这种建筑方式在此前也有过发现,但如此大规模、能够辨识出的半地穴式房址,还是首次在四川地区发现。”陈苇解释说,这些建筑技术应该是南北文化的一种交流,这些建筑虽然在雨季显得不太实用,但在冬季大风袭来的安宁河畔,还是能够让人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在这些房址附近,还有干栏式、基槽式建筑,也不排除当地人在冬夏切换不同的居住方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