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冒雪赶到位于北京东三环外的北京画院。他们,皆为一位四川画家而来。
当天,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主办的“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在此开幕。而这一天,正值徐匡先生80岁生日。
版画大家徐匡 创作60载
曾任四川美协副主席的徐匡,是当代版画大家,也是中国现当代版画领军人物之一。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引领了新中国美术的木刻版版画。其长达60年的创作,为我国美术史留下大批经典作品。
徐匡是湖北应城人。受母亲影响,13岁的他考入上海陶行知艺术学校美术专业,16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美院附中毕业后,一心想投身川中油田的他,意外来到了四川美协,一边担任《重庆画报》的编辑,一边积极利用版画参与主题性创作。
上世纪60年代,在美协的带领下,版画家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及偏远农村进行写生。徐匡创作的版画《乡村小学》因感情真挚朴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徐匡和同为画家的夫人阿鸽多次进藏,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深入写生。后来,他创作了大量版画作品。包括影响深远的《草地诗篇》《主人》《纳木湖畔》《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并获得国内外多项艺术大奖。对于徐匡,美学界有这样的评价“木刻技术与创作方法,如教科书般影响着一代代版画学习者、创作者和研究者。”
文艺界知名人士 盛赞画作
“北京画院非常荣幸能够在徐匡先生80岁生日之际为他举办独版画展。画院艺术委员会认真研究后,把此次展览和出版列入二十世纪美术大家研究系列。”本次画展策展委员会主任王明明说,目前进入这一系列的在世艺术家,只有沈尧伊和徐匡两位先生。
为了系统梳理、呈现徐匡先生的作品,主办方从徐匡先生的百余幅独版画中精选出40余幅,分求学时光、刻画人生、创变不息三个阶段展现。
在北京画院二楼展厅入口,迎面悬挂着一幅高1.5米、宽1米的画作《山寨依旧美丽》。这幅“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的获奖作品,也是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画作之一。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这幅作品前,用“怦然心动”形容了当时的心情。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则在现场提到了一幅令他半个多世纪记忆犹新的作品——《嘉陵江上》。这幅作品创作于1961年,那时的徐匡先生只有23岁。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说,少年时代就曾临摹徐匡先生的作品。谈到徐匡先生,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用深刻二字来描绘,是非常准确的”。
在本次展览中,还有多幅作品创作于近年。比如创作于2010年的《斯朗卓嘎》,创作于2012年的《珠穆朗玛》,创作于2013年的《织花裙》,以及创作于2014年的《牧羊姑娘》、2016年的《牧民的孩子》、2017年的《看斗牛的孩子们》,甚至还有2018年新近创作的独版《回到拉萨》。也就是说,已八十高龄的徐匡先生,依然以刀为笔,笔耕不辍。
艺术常青奥秘 关注生活
“人们说我艺术常青,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就是关注生活。”面对来宾的赞誉,徐匡先生谦虚地说。
徐匡先生之所以“艺术常青”,还在于他的勇于放弃。比如晚年的他大胆放弃原有的艺术形式,开始独版画形式的创作,也就是将刻过的板变成独立的作品,而不再用来印刷版画。
在本次展览现场,除了徐匡先生的画作,还有一个特殊的展台,存放着他日常创作所用的工具,在那木刻的雕刀之上,甚至还留有淡淡的木屑。“有生之年,生命不息,将刻画不止。”这是徐匡先生留给观众的八十之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卢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