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上一曲《俏夕阳》的舞蹈让皮影成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而这舞蹈的原型则来源于乐亭皮影戏。目前,以刘佳文为代表的乐亭皮影非遗文化传承人,不仅在创新技艺上开拓创新,还在发扬传承上开枝散叶,为古老技艺不遗余力地散发着光和热。
与皮影的不解之缘
初见刘佳文,他正手把一张素白的驴皮伏案雕刻,那心无旁骛的专注神情透射出这位古稀老人对皮影雕刻艺术的执着追求。
刘佳文自幼喜好绘画和戏曲艺术,中学期间和同学们第一次看皮影戏,就被皮影艺术深深地迷住了。影人精细的雕镂和巧夺天工的造型让刘佳文爱不释手,使得他从此与皮影艺术结缘。此后,刘佳文边上学边学刻影人,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刻苦的雕镌磨炼,让他几年后就成为了乐亭小有名气的皮影雕刻手艺人。
那时,刘佳文贪婪地享受着刀笔游走间的快感,县乡常上演的皮影剧目里的很多影人就出自少年刘佳文之手。1973年,乐亭县皮影团招贤纳士,特别聘请刘佳文专职负责影人设计雕刻和舞台布景设计,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这一干就是30多年。
潜心钻研刀刻神技
刘佳文博采众家之长而不囿于传统,潜心研究影人造型上的创新突破。他的皮影雕刻长于设计,刀工老到,逼真传神,色彩艳丽,并且突破了以往影人造型的桎梏,在主料驴皮的基础上加入了有机玻璃、赛璐珞等其他材料,使影人能够实现更多复杂、细腻的表情和动作,更能吸引观众。
刘佳文指着我们初见时雕刻的素白影人说:“雕刻讲究圆如规、方如矩,刀口干净匀称,不留毛刺,遇到长线条,不能直刻到头,要中途断刀,留小段接头,让影人保持整体连接,这样耍起来才结实。”看着自己的作品,他的眼神中满是如对孩子般的宠溺。从影人刀口利不利落、断刀口的位置巧不巧,便能看出一个雕刻者有几成功力。
刘佳文认为,在皮影雕刻上只机械地雕出影人的外形未免肤浅,只有雕出其气质内涵,做到形神兼备才算入了境界。在雕刻中他反复研读剧本和古典名著,并从京剧、评剧、木偶戏等剧中的舞台人物造型中汲取灵感,掌握了一套独特精到的影人雕刻技艺。他雕创出的作品刀工之疏密、纹络之虚实、色彩之明丽、结构之严谨、神态之鲜活都非常讲究,给人以绚丽多姿、舒展流畅、过目难忘的感受。
艺术传承古技新生
从艺50余年,刘佳文的作品获誉无数,伴随着荣誉而来的是刘佳文对皮影雕刻这门古老艺术的继承发展与日俱增的责任感。
“皮影的复兴要从孩子抓起。”刘佳文说,“手艺虽然没丢,可观众却越来越少,这是皮影艺术的最大危机。”刘佳文想到要让乐亭的孩子们从小了解皮影、欣赏皮影,培养对皮影的兴趣。
正是刘佳文对皮影浓厚的兴趣,皮影成了他一辈子的最爱。老人说:“我雕刻皮影作品不是用来卖的,而是为了传承和发扬皮影艺术。”这是他从结识皮影至今从未改变的初心。
链接
乐亭皮影
也称为乐亭影、唐山皮影、滦州皮影、老呔儿影,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广泛流传于京津冀以及东北三省,是皮影戏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分支。乐亭皮影剧目众多,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0多个长、中、短剧目公开上演。这些剧目分传统剧和现代剧目。而传统剧目就占4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