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剪纸 剪出火红新年

 一把尖头的生铁剪刀,一张宣纸在指间灵巧转动,两三下的剪裁,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跃然纸上……过年最有年味的画面,莫过于在结满霜花的玻璃上,贴上一张红红的窗花,映着窗外的白雪,期盼着来年的幸福吉祥。处于江淮之间的合肥,虽然不是剪纸的代表区域,但是江淮之间的山光水色赋予剪纸以灵秀,淝水之畔的人杰地灵为剪纸提供了精巧构思。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在色纸上镂刻出千变万化的图案。贴上窗花,才算过年。

剪纸贴窗 辞旧迎新

贴窗花,是年少时对于新年的特别记忆。

“小时候一到过年,邻居们往门上贴个‘春’字或‘福’字,我们家的花红柳绿却全在窗上,因为我们家贴窗花。”合肥庐阳剪纸传承人刘宁侯回忆,“那时候邻居从我们家窗前走过,会赞‘好漂亮的窗花’。”

“喜鹊登梅”“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刘宁侯回忆,以前每到过年,外婆左手拿纸,右手持剪刀,就凭着脑海中的印象剪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图案,左旋右转之间,红纸上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喜鹊,站在弯弯曲曲的树枝上,枝上开着几朵小小的花,喜鹊张着小嘴,好像正在欢叫,栩栩如生。窗花剪好了,刘宁侯的母亲会站上椅子,负责把一张张红彤彤的小图画往玻璃上贴,阳光从窗口照进来,把窗花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满屋淡淡的红色,带来过年的喜气。

受到外婆和妈妈的影响,刘宁侯拿起剪刀,也能剪个简单的图样。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过后,剪纸已发展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成了庐阳剪纸的传承人之一。

今年,尽管还没到农历猪年,刘宁侯早早就剪出“猪拱门”“猪元宝”素材的剪纸。“猪拱门”意味着猪带着财富到家门口,“猪元宝”是猪背上背着元宝,也是多财送财的意思。贴在房间的窗户上,透过明亮的玻璃,红色剪纸窗花的影子倒映在窗台上格外喜庆。

旧时,合肥人家家户户腊月里都要“扫尘”辞旧迎新。过新年会在自己家的门、窗、橱、柜上贴上红色剪纸,室内摆放使用的壶、瓶、坛、果盘、筷子筒等用具以及购买的年货上面也会粘贴,营造出浓浓的新年喜庆氛围。

讲究的人家还有专用的香炉和烛台,上面也都会贴上有吉祥寓意的剪纸。而年桌上、供品上均用剪纸花样装点。

年味,就在一张张充满寓意的火红剪纸上。

纸上流影 一见倾心

一张纸的诞生,要经过原料打浆、捞纸、压榨、晒纸等几十个工艺流程。潦草是对原料进行捣碎、在石灰水里浸渍、沤烂再蒸煮,放在山坡上日晒雨淋的过程,费时费力。然而,正是因为纸张的出现,剪纸的载体发展为纸张。在这之前,树皮、树叶、布、皮革,都曾是剪纸的载体。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到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

起源于江淮之地的庐阳剪纸,是江淮农耕社会的产物,与时代息息相关,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联,比如民间传统鞋花、枕花、窗花、帐沿、围裙、护袖、衣服、袜子等,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喜花(结婚时贴用)“鸳鸯戏莲”寄托“夫妻恩爱”之情;窗花“金虎送宝”则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钱遍地”;“八仙过海”“天仙配”表现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只用剪刀一种工具就能完成一幅幅生动流畅、天真自然、质朴大方、相从心生的作品。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传统手工剪纸技艺相对保持原始古拙、自然想象、随心所欲的韵味。也让很多人结缘剪纸,一见倾心。

庐阳剪纸 省级非遗

说起合肥代表性的庐阳剪纸,不得不提到一个人。1950年出生,长期从事群众艺术文化研究工作、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的刘浩最有发言权。他曾经参与过庐阳剪纸的申遗工作。据其介绍,处于江淮之间的合肥并不是剪纸的代表区域,但合肥剪纸却是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合肥,简称庐,古称庐州、庐阳,所以就把合肥剪纸命名为“庐阳剪纸”。2017年底,“庐阳剪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庐阳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的大气、写实,也有南方剪纸的细腻、诗意。

刘浩说,庐阳剪纸能顺利地保存下来,要感谢当初的“剪鞋样”。在商品鞋还没有广泛出现之前,要想制作布鞋,首先就需要剪鞋样,买鞋样回家才能做鞋。再配上花样,就能做小孩穿的虎头鞋,大人穿的布鞋。“当时合肥街头还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鞋样的,看到喜欢的款式,买回去做鞋。”刘浩说,鞋样各异不同、应有尽有,算是做鞋的模板。有棉鞋样,有夹鞋样,有方口的,有圆口的,有尖口的,有大鞋样,也有小鞋样,有男鞋样,也有女鞋样。不少60、70后都应该穿过家里做的鞋,而这成为很多人对于剪纸最初的记忆。虽然现在很多人不再做手工鞋,但是剪纸技术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每逢过年、节假日、婚嫁,做剪纸、贴窗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兼收并蓄 走向世界

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人好文艺。”在这里,粗犷豪放的淮文化和儒雅绮丽的徽文化兼收并蓄、包蕴消融,为民间剪纸艺术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土壤。

刘浩说,庐阳剪纸艺术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技法各异,其艺术风格具有徽派剪纸的灵秀精巧。出生于1923年、2014年去世的张爱源老人就是代表之一。他虽是男人,但人们却称他为“花大姐”。他自幼聪明伶俐,拿起剪刀能剪纸,拿起锈针会绣花,做衣服、鞋帽,扎灯笼、花船等手工艺活无所不会,无所不精。这些作品大的二三米,小不盈寸。张爱源的剪纸作品的特点是细、像、神。如《猫戏蝶》,猫身上的毛发细到根根可数,猫眼睛可见双眼皮,眼睫毛又细又长。在形“像”的基础上,作者捕捉猫扑蝶的瞬间神态,两只爪子直立向上,可见到猫平时缩在爪子肉垫的钩形爪尖已伸出。整个猫的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葛崇云老人是合肥剪纸的另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剪纸完全是靠自学成才。从小酷爱美术的他始终没有放下对美术的喜爱,爱上剪纸后。葛老创作了《三国人物》系列剪纸。这部作品耗时3个多月,长18米,剪出了53个人物,包括刘备、张飞、关羽等,唯一的女性人物则是貂蝉,每一个人物都表情各异,连骑的马造型都不一样,张飞的霸气、关羽的潇洒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宁侯擅长水墨剪纸,让剪纸与水墨画结合,形成为别具一格的水墨剪纸。“我自小学习国画,又受到家里的影响,爱上了剪纸。”刘宁侯说,之前创办画画培训班的时候,前半个小时特别作为剪纸小课堂,希望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直到现在,她还在给凤凰城小学、海棠小学等3所学校上剪纸课,希望让孩子们接触剪纸,并且爱上剪纸。

2016年受合肥市文联委派,庐阳剪纸代表人物朱山中随中国代表团到访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市(高尔基市),为纪念该市建市750周年,全球第四届民间艺术节在这里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家们汇聚一堂。朱山中的剪纸受到了俄罗斯民众的喜爱。他把合肥的剪纸带到了俄罗斯,带到了下诺夫哥罗德市,让剪纸这门民间艺术走向世界舞台。庐阳剪纸有了更大的表现舞台。

引进课堂 生根发芽

许多剪纸艺人都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波,目前依然活跃的剪纸艺人主要有葛崇云、刘继成、朱山中、牛家海、周升国、胡益厚、刘宁侯、宋丽文、方军化、侯红妹、杨有凤、黄晓萍、宗流柱等200余人。

刘浩介绍,这个群体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延伸着庐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反映当代人文现实。唐定兰的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她能够边剪纸边唱剪花歌,绘声绘色,大都是从祖辈那学来的民间歌谣;葛崇云剪纸题材广泛,尤擅长古今人物头像、花鸟鱼虫及喜庆图案,皆神形兼备;朱山中的作品既细腻又豪放,其擅长套色剪纸,独创DIY剪纸,立体感强,具有视觉冲击力;刘宁侯擅长水墨剪纸,别出心裁,具有实用价值。

庐阳剪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张爱源的《喷龙》、刘继成的《李白与杜甫》、唐定兰的《八仙过海》、葛崇云的《红楼人物》、朱山中的《远古的呼唤》、刘宁侯的《百年飘摇》以及周升国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等。

2010年合肥剪纸协会成立后,合肥的剪纸爱好者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一个自己的艺术交流平台。合肥剪纸协会成立几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剪纸爱好者。据刘浩介绍,目前活跃的庐阳剪纸艺人大概有200多位。剪纸学习班、剪纸进校园,将剪纸艺术有效地引进了课堂,剪纸艺术正逐渐在合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江淮之间的山光水色赋予庐阳剪纸以灵秀,淝水之畔的人杰地灵为剪纸提供了精巧构思。

新年将至,那些代表着吉祥寓意的“窗花”又会走进百姓之家,那是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也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怀念。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