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刊登了一篇名为《基层公务员:用低微的工资维护清廉形象,用副科的梦想牵住向往的神经 》的文章,文章中就基层公务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报道。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笔者对报道中所反映的基层公务员之痛深有体会,这些痛点不仅消磨干部干事创业的锐气,还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无疑成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层公务员的这些痛点经过日积月累已成顽疾,必须用快刀刮骨疗毒。当前,各地县(市、区)党政机构改革正在加紧“施工”,用好机构改革这把刀,刮基层痛点之毒,才能提升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
随着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各地“文山会海”现象有所缓解,但仍存在问题。比如,会议仍然较多,其中不乏有些是没必要开的。为此,很多干部疲于应付各类会议,同时基层干部为准备会议资料、安排会议程序、准备会务和文稿等事宜经常加班加点。机构改革之后,大量机构职能合并,机构设置过细、职责交叉重叠等问题将得到优化,普遍实现了一类事项原则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这将改变过去各部门间多次沟通协商的现象,将改变过去多部门下基层重复督查的现象,改变过去不同部门就同一事件要求基层上报的现象,从而大量减少文件和会议数量。
“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说的就是基层干部的两种极端状态。有些人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而有些人就干半个人的活,甚至不干活。可是,多干却并不能多得,多干活的人无论是在薪酬待遇还是晋升渠道上都与那些不干活的人相差无几。而且,一旦工作出现差错,干活的人还成为了被责难的对象,导致形成了“不干不错,多干多错”的“鞭打快牛”现象。长此以往,多干活的也被磨成不干活的了。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目的,机构改革后,将严格执行对应编制核定领导职数和管理岗位的原则,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管理岗位会被严格控制在基数之内,因岗设人,彻底改变过去“一线变二线、二线变离线”怪象。
“靠组织不如找靠山”“累死了诚实肯干当牛做马的,提拔了虚报浮夸指鹿为马的”……公务员群体里流传的此类段子可谓不少。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按职务发工资。当不上官,就别想涨工资,于是出现了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致使很多干部只能走向当官这条独木桥。在此背景下,有些干部开始信奉靠本事不如寻门路,凭投机取巧换取领导信任,而有些领导陷入了“我代表组织,党管干部就是我管干部”的误区,于是便出现了买官卖官的腐败现象。机构改革后,将实行新《公务员法》,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打破了公务员仅靠职务晋升实现待遇提升的唯一性,基层公务员,按照工作年限和考核标准提高职级,就可以相应的提升待遇,一定程度上将消除“官本位”现象。
机构改革,革旧建新,基层公务员不再用低微的工资维护清廉形象,不再用副科的梦想牵住向往的神经,而是要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指引前行方向,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