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为在 2023 年拍摄时呈现真实的美国现状至关重要 ",法国导演 Auberi Edler 在接受凹凸镜专访时,用这句话开启了关于《宾州选战》(An American Pastoral)创作缘起的对话。这部获得 2024 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作品,深描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伊丽莎白小镇一场看似普通的学校董事会选举,却成为一份观察美国社会撕裂的绝佳样本。
撕裂的田园:
一个美国小镇的政治解剖
" 与其聚焦华盛顿特区的参议员或高层政客,不如深入基层了解普通美国民众的真实想法,更重要的是展现他们如何相互对立 ",Edler 解释道。这个距离纽约和华盛顿仅两小时车程的乡村小镇,上演着一场看似普通的选举争端,但这恰恰成为了窥见美国基层社会现状的典型样本。" 我想展示这种巨大的社会分裂如何始于乡村小社区里最基层的公民层面,而美国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伊丽莎白镇 ",透过这个微观视角,Edler 看到了美国社会巨大裂痕形成的底层逻辑。
" 我们选择了非大选年的地方选举,虽然学校董事会的选举是一个在世界其他地方受到很少关注的议题 ",导演指出," 因为多数国家没有这种由普通公民直接参与的机制,但在美国,对教育一无所知的普通公民只要当选就能成为校董,掌控着课程、资金等关乎孩子未来的重要事务。" 这种基层民主的设计本应体现民众参与,却因极低的投票率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战场。因为 " 任何能动员一小群人的候选人都有很大胜算,"Edler 说," 这就是民主制度的漏洞。"
影片中,选举争端包含一系列的局部冲突,如保守派以保护儿童为名推动禁书运动,将《追风筝的人》等经典文学作品指控为色情读物,而自由派则视其为对教育自由的威胁,双方争执不休。这场围绕学校图书馆的战争,本质上是对 " 谁有权定义美国未来 " 的争夺。
关于影片标题《An American Pastoral》,导演阐释了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个标题首先指向拍摄地宾夕法尼亚州的田园风光,同时暗合片中极右福音派牧师(pastors)的传教使命。更深层的,它是对菲利普 · 罗斯同名小说的致敬——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美国。
静观的在场:
直接电影的实践美学
" 当你在一个小镇驻扎近一年,每天 12 小时,人们最终会忘记镜头的存在,而你也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Edler 这样描述她的拍摄方式。她采用极简的三人团队配置(导演、助理和录音师),以低限度的技术介入实现最大程度的观察真实性。但这种拍摄方式在当下的美国社会环境中也面临特殊挑战:" 最初无论是极右福音派还是民主党人,都对被跟拍感到不安。美国当下的社会氛围太敏感了。我们逐步说服了两派中的多数人,当然也有始终拒绝入镜者,这完全尊重。"
作为具有二十年战地记者经验的纪录片导演,Edler 对直接电影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坚持。" 这不是新闻作品,而是电影创作。我并非带着预设观点去验证什么,而是去观察。" 她将直接电影的本质定义为 " 纯粹的影像记录 ",并特别强调其时间性特征:" 当你架着摄像机静静守候时,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种方式能让被拍摄者保持最自然的状态。" 她追求让自己像空气一般存在,而不是用采访问题引导被摄对象。
在探讨创作方法论时,Edler 进一步强调了 " 不采访是直接电影的原则 ",她解释道," 这也是我与右翼人士达成的协议,要知道说服他们配合拍摄费了很大功夫。" 由于这些支持特朗普的右翼人士在 1 月 6 日国会山事件后饱受主流媒体批评,他们对持摄像机者充满戒备。" 在他们眼中,任何拍摄者都是带有偏见的记者,他们不理解电影,更不会去思考直接电影。我必须反复说明:我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们的声音之上,他们可以完全自由地做自己,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
" 我对灌输观点毫无兴趣,只专注于接收真实。" 在 Edler 看来,这种看似被动的观察方式反而能获得更丰富的素材," 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扇透明的窗户,静静地在美国现实与观众之间打开一条通道,让观众耐心沉浸,自主发现。" 然而,这种方式对创作者的耐心提出了极高要求——当镜头前的世界长时间保持静默,当期待的戏剧性时刻迟迟不来,导演该如何应对?
" 这就是直接电影创作的精髓——等待。"Edler 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她以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创作为例:" 就像小津镜头下的日常生活,你必须学会等待。可能一小时,也可能两天。" 在她看来,这与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总是匆忙追逐事件,像无头苍蝇般四处奔忙搜集素材。Edler 进一步解释释:" 有时候等待 12 小时依然一无所获,连一只老鼠都不会从走廊经过。但我常对团队成员说,‘现在我们得等待’,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工作模式。"
平衡的艺术:
剪辑台上的伦理考量
" 原始素材有 300 小时,影片的初剪版本长达 6 小时 ",Edler 回忆道," 我和剪辑师都觉得这 6 小时的素材很精彩,甚至可能要和王兵导演一较高下。" 但考虑到播出平台的时长限制,她不得不做出艰难取舍。"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早上一开工就说,今天必须再剪掉一小时。当剪辑接近 2 小时的片长时,每个取舍都像割肉。但这正是一个学会放下的过程,我们必须着眼于全局。"
Edler 也在剪辑理念的阐述中强调了影片的全球传播价值:" 我希望全球观众通过这部影片理解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什么。于是,只能强忍不舍,放弃那些最初认为必不可少的片段。但这就是剪辑的意义,它和拍摄同样重要。"
这种痛苦的取舍过程,在 Edler 看来恰恰体现了纪录片剪辑工作的本质——它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与前期拍摄同等重要的创造性工作。
" 真正的创作 " 时刻对于 Edler 而言,是在片中有意平衡各方视角的剪辑实践。影片中呈现的公共论战场景极具张力,特别是保守派人士指控自由派教师 " 侍奉魔鬼 " 的片段。" 作为导演,平衡是核心。即便某些言论令人震惊,我也坚持这不是新闻报道,只是伊丽莎白镇如实发生的事。" 这种中立的立场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验证:当影片在当地为对立政治阵营分别放映时,双方都认为影片公正地呈现了自己。" 这是最大的胜利 ",导演说," 如果他们能在片中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妖魔化的形象,就说明我们做到了客观。"
面对片中大量冲突场景和激烈的情感表达,Edler 建立了一套明确的准则:" 公共场合的表达,都属于公共叙事范畴。但如果有人表示不愿被拍摄,哪怕是事后提出,我们都会完全尊重。" 这种标准也体现在素材取舍上:" 很多动人画面都因尊重隐私而舍弃 "。
" 经过近一年的朝夕相处,我们与被拍摄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默契。"Edler 解释道," 但更重要的是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只要对方说不,无论场景有多重要都会立即停止。最终呈现在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被拍摄者能够接受的公共表达。" 正是这种对个体情感的尊重,让影片得以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展现出政治论争背后更为复杂的人性维度。
这种创作理念在表现一位保守派信徒时体现得尤为深刻。镜头揭示了一位既热衷阅读又积极推动禁书运动的人士的复杂性,她家中书架上并排放置的《圣经》与特朗普自传,则折射出当代美国保守主义思潮下宗教虔诚与民粹政治的融合。
相应地,Edler 原本拍摄了一段极具感染力的晨祷场景:" 在狭小的教堂里,我们被破例允许进入,信徒们挤在一起虔诚祷告,你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信仰绝非作秀。我端着摄像机,几乎与祷告者膝盖相碰。" 导演描述这个场景时,细节依然鲜活。" 我特别想保留这个段落,因为它深刻展现了宗教性深植于美国人的 DNA,这种信仰远早于特朗普时代。" 但这个场景最终未能进入成片。这一取舍恰恰体现了导演的审慎平衡。
Edler 解释道," 观众在片中已经看到了足够多的祷告场景,再加这一段可能会造成叙事重复。我选择保留更多展现政治分歧或个人故事的素材,适当控制宗教内容的比重。" 这种取舍不仅关乎美学选择,更体现了纪录片创作者面对观众体验时的斟酌。
从战壕到镜头:
一位战地记者的影像转型
" 我做了 20 年战地记者,之后又做了 20 年纪录片导演。我愿意相信,多年的战地报道影响了我的行为方式和世界观。但这种经历是否帮助我更好地创作故事或激发想象力?其实并没有。但在伊丽莎白镇这个充斥着仇恨情绪,人们持有大量枪支的危险地方,确实派上了用场。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防护措施。之前的战地经验让我更清楚潜在的危险。"
有趣的是,战地经历反而帮助她获得保守派的信任。" 当地教会中不少极端成员得知我做过战地记者后,态度明显转变。他们会说‘感谢您的服务’,对他们来说,能够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战地记者值得尊敬。这成了一种认可——既然经历过战争,那我应该是个可信的人。"Edler 笑着说道。
谈及从战地记者到纪录片导演的转型,Edler 回忆:" 年轻时我因为受人文主义和战争电影感染,带着浪漫的想象而成为战地记者。这的确成就了我,我活成了自己想象中的英雄模样。" 然而多年的战地经历让她逐渐认识到:" 战争报道不可能做一辈子,到某个时刻,总得考虑如何存活。" 后来 Edler 获得法国公共电视台新闻部联合主任的高级职位,但她也时常感到无聊,最终毅然地转变赛道去追寻纪实影像创作,像一条经历暴风雨的船只,终于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而作为一位致力于美国社会议题的法国导演,Edler 对 " 外来者 " 的跨文化身份也有着见解:" 虽然我是法国人,但在美国多年的工作生活经历能让我凭借共同的知识和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当地社群。但某种程度上,以法国人的身份开始反而更容易。我对美国文化有足够了解,而他们对外界接触有限。" 她形象地比喻道," 就像一条能在不同海域游动的鱼,我在大西洋和北海都能自如生活。"
Edler 在第四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参与影片映后
当话题转向对年轻纪录片人的建议时,导演展现出务实而深刻的思考。" 纪录片创作在任何地方都不容易 ",她直言不讳," 即便在欧洲,也面临资金短缺、发行困难等挑战。" 但她也给出充满力量的建议:" 无论条件如何艰难都要坚持拍摄。即使第一部作品只有 100 个观众,也要继续拍第二部。重要的是保持创作热情,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纪录片的力量在于真实记录,而非刻意对抗。" 她笑道:" 但说实话,我年轻时最不爱听建议,因为我从不照做。"